“河北承德平泉*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这在我国*瓜种植界可是第一份”。近日,这一不禁而走的消息让河北省平泉市榆树林子镇的瓜农激动、骄傲、振奋。作为“平泉*瓜”品牌的主力*,榆树林子镇*瓜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到70%以上,每一个从事*瓜产业的农民又多了一份技术上的认可和品质上保证,这也正是多年来该镇推动*瓜产业实现科学发展的成果。
6月下旬,阵雨。经过雨水的冲刷,公路两侧的蔬菜大棚格外明亮,一排排镶嵌在榆树林子镇的青翠的大地上。进入棚里,更是一片惹眼的绿色,一根根鲜嫩的*瓜顶着花吊在一人高的藤蔓上,为明天早上的上市贪婪地生长。
平泉市人大代表,嘎海沟村*支部书记王海从粮食企业下岗后,回到村里带领着村民一道发展大棚*瓜,他深受感触地说:“我们榆树林镇的*瓜发展到今天,有规模、有技术、有市场,真正是形成了大产业。”
规模发展:从10个棚到1.2万个棚
榆树林子镇位于河北省平泉市东北部,冀辽蒙三省交界处,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早在二十年前,该镇除了大田种植外也曾大力发展过经果林产业,为百姓寻找致富增收的路子。无奈受当地的气候影响,始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如何克服不利因素,寻找适合当地气候的产业,不仅是当地*府的目标任务,也是当地群众的迫切愿望。
刘立峰,郑杖子村村民,高考落榜后,一直在寻找改变家庭条件的营生,学过木匠,屠宰过猪,开过饮料厂,买车运过菜,都没有什么大的改观。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大棚蔬菜,经过深入的学习,他下定决心必须要尝试一下。年,他和两个兄弟建起了第一个大棚,经过辛劳付出,年底一盘算,不仅当年收回了成本还获利元。
这让全村人都看到了希望。村民们有了积极性,*府因势利导,加大支持力度,这发展大棚菜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歇,并走出了加速度。在生产中积累经验、选优种植品种,从圆茄、豆角、西红柿、青椒等多个品种中,*瓜脱颖而出。
榆树林子镇*委书记蒋国强说:“说起来很简单,有农民的辛苦付出、*府的大力支持,20多年的发展最终为全镇的百姓培养了一个致富的产业。”
回忆起20年来的发展,这大棚形式的不断变化也足够说明这个产业在当地的适应性。在王海明的梯田式大棚内,他介绍说:“早先的大棚都是竹木结构,现在改成了坚固持久的钢筋构架,过去都是草帘覆盖,到现在用上了复合棉被,家家还都用上了卷帘机、放风机、滴灌以及物联网等人工智能。变化太大了。”
据了解,自年起步至今全镇设施菜暖棚数已突破1.2万个,户均1.5个棚,设施菜暖棚总面积达2万亩,占全部耕地面积的54%,目前从事设施菜相关产业人数达2.9万人,占全镇农业人口的9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元。年产值也从最初的20万元增长到了20亿元。
*瓜产业专家闫立英教授也称赞:“榆树林子镇的*瓜产业生产规模大、标准化程度高、*瓜品质好、*府支持力度大,已具备鲜明的特点和优势。”
科技助力:从门外汉到专业讲师
实践出真知。这些从事*瓜生产的农民,凭着对致富增收的渴望,积累了丰富的适合本土*瓜产业发展的实用技能。
在产业起步之初,为了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该镇启动农民夜校。农民郝守斌回忆说:“那时候,我们一忙完棚里的活,就赶紧到村部去,就想占个好位置,好好听老师讲讲课,遇到的问题能立即向专家老师请教。大家的劲头可足了。”
正是有着这样的劲头,村民们对*瓜种植技术的追求从来没有放松过。外出到山东、辽宁考察学习,请北京、天津的技术专家授课,每个瓜农都成行家里手,被周边的乡镇请去讲课指导、做技术员。刘立峰就是其中最抢手的一名。
这些瓜农哪里来的底气呢?镇*委书记蒋国强说:“多年的发展,引起了许多知名专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