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扰很久了吧五*里的*瓜为什么不是*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news/ylzx/bjzkhbzy/index.html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施雯

江南民间习俗,端午吃“五*”,其中最经济实惠的是*瓜。

有人知道它为什么明明是绿色的,却被叫成“*”瓜吗?

为了把这个问题给大家弄明白,昨天(6月3日)端午,小时新闻记者特地跑了趟省农科院杨渡试验基地,跟刚吃完根*瓜的朱育强老师好好请教了一番。

1】此瓜非彼瓜,“五*”里的竟是它

朱育强的*瓜大棚里,收集了国内外多份*瓜种质资源。

今年,他还种了70多个自主选育的*瓜组合,地里长相各异的*瓜,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每株*瓜,朱老师都要亲自品尝,不是尝一根,是不同节位上长的*瓜都要反复品尝,一个组合的*瓜一般要吃10来根,这么一算就要吃多根。

“有些表现太差,实在太丑的也没吃的必要,到端午,我也吃得也差不多了,至少有根吧。”朱育强说。

平时我们吃的*瓜,大致分三类,大*瓜、小*瓜和旱*瓜(南方人也叫本地*瓜)。

旱*瓜

大小*瓜大家都认得,这两种其实是从国外引进的,在中国食用历史也很悠久,但咱们今天先来说说旱*瓜。

“五*”里的*瓜,就是旱*瓜,有很多年轻人应该没吃过。

旱*瓜也叫土*瓜,市面上不常见,农村零星还有种植,它在中国有野生资源,算是本土物种。

*瓜之所以叫*瓜,而不是绿瓜,就是因为旱*瓜,基本都是*色的。

当然,不同地方的旱*瓜长相也各异,它们基本和小*瓜一样短,嫩的时候有点*,老了基本就是蜡*蜡*的,所以叫*瓜。

在北方,旱*瓜还拿来当水果吃,它的干物质含量比大、小*瓜要高一些,味道还带一丝丝甜。

浙江旱*瓜比较有名的,有上虞乳*瓜、兰溪白皮*瓜、温岭肖村*瓜等等。今年,朱育强还利用了一种花皮旱*瓜的资源,分离出两个瓜皮颜色迥异的后代。

2】*瓜蜡质层发涩,脱蜡*瓜已问世

平时,我们吃得更多的大*瓜、小*瓜,其实都是打西面来的洋*瓜,原产西域、欧洲。

以市场顶流大*瓜为例,它在中国的栽培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张骞出使西域那会儿带回来的“胡瓜”,就是咱们吃的大*瓜。

大*瓜

咱们的“印象大*瓜”是长这样的,深绿色的果皮,表面带瘤还多刺,瓜长大约35公分。

应当说,和西汉胡瓜基本同款。

穿越多年而来的胡瓜,因为更水灵的口感和更高的产量,逐渐取代了旱*瓜在中国的市场地位。

如今控制着中国人对大*瓜集体审美的,主要是北方的*瓜育种家,因为这种类型的大*瓜,最早是北方选育的。

有蜡质层的*瓜

大*瓜刺硬又扎手,表面的瘤子,瞅着也不够美观,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北方大*瓜表面有蜡质层,*瓜的涩味来自于此。

这些年,朱育强每天起早贪黑从杭州赶到海宁基地,给*瓜做杂交授粉,其中一个主要的育种目标,就是把*瓜的蜡质层去掉。

*瓜花清晨四五点就开了,晴天的时候,花粉活性会一直保持到上午10点左右,育种家们必须抓紧时间做尽量多的材料,才能提高育种的成功概率。

新品种*瓜‘油亮1号’

功夫不负有心人,没有蜡质层,基本不带涩味,颜色碧绿的‘油亮1号’大*瓜今年终于问世了。

‘油亮1号’口感脆嫩,吃着不涩,还有一丢丢甜,这个新品种长势好,产量高,在早春低温高湿的江南,植株也健康生长,如果读者家里有个小院或者菜地,强烈推荐您种几株。

3】光溜还是带刺?*瓜也能一口焖

科研工作永无止境,在帮大*瓜脱蜡的同时,朱育强也把目光聚焦给了小*瓜的“身份尴尬”。

小*瓜:左有蜡质层,右无蜡质层

小*瓜也叫水果*瓜,果皮光亮,无刺无瘤,个头短小,吃起来更方便,通常在水果店和超市销售,鲜有在菜场出现的。

因为大部分人把小*瓜当水果消费,它的市场需求就远没有大*瓜强烈。

从消费端传导回生产端,农民在小*瓜种植面积上,通常持比较保守的态度,也就是说,小*瓜的种植面积,远没有大*瓜多。

没刺不扎手,没瘤更美观的小*瓜,比大*瓜更完美了,但种草的人为什么就是不多呢?

“大家到底喜欢什么样的*瓜?”

为了把问题搞透,这些年,朱育强在地里给*瓜办选美大赛,选育出了不同模样的大小*瓜。

比如,大*瓜没有刺,也没瘤,然后再去掉蜡质层,光溜锃亮的模样,小时新闻记者虽然看着不太习惯,但这*瓜味道一点不输传统造型瓜。

关键是,这样的瓜买回家做拍*瓜、炒*瓜,就不用再刮刺、刨皮了。

有刺小*瓜

小*瓜光皮VS无刺

光溜溜的小*瓜,一样也可以长成大*瓜的模样,让它长刺带瘤,变身迷你版大*瓜后,会不会更受传统*瓜审美消费者的喜爱?

还有人跟朱育强反馈,小*瓜应该再小一点,最好咬两口就能吃完它,因为现在很多女同胞胃口比较小,老人孩子吃得也不多,所以专家地里又出现了超短款的小*瓜。

迷你版小*瓜

花花世界,连*瓜也有这么多我们没涨过的见识,这个端午,你吃*瓜了吗?育种家地里这么多瓜,有没有让你心动呢?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zhouzixun.com/afhgx/4222.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