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工在海外扎根非洲20年,他们到底经

很多时候,歌声是心声最熨贴的表达。6月28日,在刚果(金)的卢阿拉巴铜冶炼股份有限公司,一位两鬓染霜的异乡人深情地唱起一首歌:“每天清晨睁开眼,花香飘满我房间,可是夏天快过去,归途那么远……一朵花两朵花三朵花,心里放不下,留给我曾经在这里度过的年华。”卢阿拉巴铜冶炼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有色集团)香港上市公司中国有色矿业旗下企业,歌者是该公司副总经理王盛琪,他在非洲工作已有12年。他的歌声带着我们穿越20年的光阴,看到中国有色人在非洲大地上筚路蓝缕的艰辛,感受到他们怀揣的“坚守、忠诚和担当”——这六个字,这也是常驻非洲近16年的中国有色集团副总经理陶星虎回首扎根非洲的光辉岁月时最深切的感怀。中国是铜消费和加工大国,也是世界重要的铜生产国。从上世纪末起,包括中国有色集团在内的企业开始走出去参与海外铜矿资源开发。6月12日到30日,本报记者随“中国有色集团走进非洲20年系列宣传报道”采访组辗转中南部非洲的赞比亚和刚果(金),走访中国有色集团旗下的十多家企业。19天马不停蹄的采访,点滴往事汇流成河,粗略勾勒出这家企业如何扎根非洲的壮阔图景。▲赞比亚的铜矿山。三年之约“我是年10月26日来赞比亚的。”中国有色矿业出资企业谦比希湿法冶炼公司总经理张培文告诉本报记者。无论在赞比亚还是刚果(金),几乎每个中国有色集团员工都会把自己初次踏上非洲土地的日子记得特别清楚,但大多数人都不太确定何时会回去。14年前的一天,组织上就派驻非洲工作事宜找张培文谈话。当时国内来非洲的人还很少,他考虑了很久,最后决定来这块全然陌生的土地“拓展一下”。但当时他对前途还不免有些担心,希望领导给个承诺,待三年可以回去,“算是留好了后路”。第一次踏上非洲大地,雨季还没到,稀树草原一片荒凉,“跟想象中的样子差不多”。两天后,张培文到了尾矿库,一看,原料非常好。“搞矿的看到好矿,眼睛都绿了,我一下子从心底里喜欢上了这个地方。”三天后,样品分析结果一出来,品位确实比国内高。“来之前对数据的真实性还抱有怀疑,这下眼见为实,我们对项目充满了信心。”回忆初来时的场景,张培文依然眼中闪光。谦比希湿法冶炼厂年7月1日投产,采用湿法浸出工艺利用当地人“不感兴趣”的低品位尾矿生产阴极铜,很短时间生产流程就打通见效了。“中国人用先进工艺变废为宝,大家都很高兴。”张培文说。到非洲满三年的时候,他压根就没想到要回去。这一待就是14年。很多人都跟张培文一样,来的时候以为只会在非洲待两三年,但一天天忙碌着,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很多年。可以确定的是,这片红土地给了企业更大的发展平台,也给了个人更多的发挥空间。赞比亚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副总经理郝亚非也是一位“老非洲”。年,40岁的他主动请缨来非洲。“在机关呆了18年,想到非洲迎接更大的挑战。”他刚到赞比亚时,别说上网,连打电话都不容易。这里和国内有6小时时差,下班时国内已是深夜。一下班大家都赶紧往宿舍跑,每人可以用座机给家里打3分钟电话。“那时候生活条件很艰苦,还要逼着自己学英语,学着与当地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但在这样一个崭新的平台上,只要你努力,成长很快。”▲工地上的当地工人。中国十五冶非洲公司副总经理隆志强到赞比亚11年。“每天基本是三点一线——吃饭、工作、睡觉,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很忙碌也很充实。”他由衷地说,“我在这里提干、入*,在这里接触了火法和湿法冶炼施工及生产全过程,还参与了矿山剥离、地表选矿等工业建筑项目,其中承建的谦比希铜冶炼工程获得了中国境外工程鲁班奖。能够经历和见证这些,我很自豪,也很知足!”从开发中国在境外投资的第一座有色金属矿山——谦比希铜矿,建设中国在境外投资的第一座大型火法炼铜厂——谦比希铜冶炼厂和第一座湿法炼铜厂——谦比希湿法冶炼厂,设立中国在非洲的第一个境外经贸合作区——赞比亚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到依托在赞比亚投资的先发优势走进刚果(金)投资多个项目,目前中国有色集团已在赞比亚和刚果(金)拥有20余家各级出资企业,业务涵盖铜资源开发的“全产业链”,为当地提供大量税收和就业岗位。繁华沧桑中国人的胃,需要中国菜来抚慰。尤其在遥远的异乡,“吃饱了才能不想家”。可十多年前,刚来到赞比亚时,人们只能终日与“四大名菜”相伴:土豆,卷心菜,*瓜,洋葱。“吃不习惯也得吃,吃顿包子像过年。”中国十五冶非洲公司副总经理隆志强说。“我这样一个原本不怎么爱吃肉的人,那时候特别想吃红烧肉,那个想啊!”中色刚果矿业公司综合部副经理谢丹说,后来由同事从国内带了盒做好的红烧肉过来,吃上一口,眼泪就掉了下来,“那是故乡的味道。”自建农场成为工作之余一项重要的任务。在中国有色矿业出资企业谦比希铜冶炼公司,来自种菜大省山东的厨师张夫刚是年来的,他不仅做得一手好菜,还带领当地员工在公司农场种出了几十种菜。赞比亚徒弟佩服地夸他:“您是赞比亚种菜最好的!”现在,“吃得好”已不再是问题。中国有色矿业出资企业中色非洲矿业公司副总经理陈志敏感慨,10多年前,来赞比亚要带上大包小包,方便面、榨菜都塞得满满的,现在当地的超市里啥都有卖了,而且公司食堂的伙食也不比国内差。▲现在企业食堂的伙食已经比过去好多了。初入非洲时,物资匮乏、蚊虫肆虐也是严峻的考验。年10月,中国十五冶赞比亚项目部的先遣部队着手谦比希铜冶炼厂建设的前期准备。设备没到位,人拉肩扛;材料不足,四处寻找。施工人员穿梭在丛生的杂草和茂密的树林中,白天顶着炽热的骄阳一干十几个小时,晚上还要忍受成群的蚊虫叮咬。缺水也很折磨人。中国有色矿业出资企业中色卢安夏铜业公司副总经理刘媛媛清楚地记得,10年前刚来赞比亚的时候,一连5天没水洗脸,身上到处痒。而这对女同志来讲,无疑是不小的挑战。▲赞比亚企业的保安。早期到非洲工作的人是真正的拓荒者。在相当艰苦的生活条件下,还要日以继夜地高强度工作。“试生产相当于过*门关,有时候一连30多个小时在现场,边生产边改造。”刘媛媛说,当时人少,身体不舒服也都在坚持干,轻伤不下火线。不过,回首往事,她还是觉得,“能跟同事们一起在非洲建起两个湿法冶炼厂,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中色卢安夏搅浸车间经理刘亚平年初来非洲时,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身心疲惫的他病倒了,陷入昏迷,医院甚至发出了病危通知书。但一周后,医院,他又投入了工作。正是在刘媛媛们的努力下,几度易手甚至濒临破产的百年老矿卢安夏铜矿在中国有色人的手中重新焕发了生机,也为卢安夏这座以矿为生的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付出了也得到了。就像一片凤凰木,开花时一片繁华、成就自我,落花时一派沧桑、成熟自我。”刘亚平说。▲百年老矿卢安夏铜矿。儿子“丢”了中色卢安夏铜业公司质检中心副经理贾丽娜来非洲的时候,儿子才3岁。一晃7年过去,她对孩子最深切的记忆还停留在3岁之前那“萌萌的”样子。每次回国,看到又长大了不少的儿子,“总觉得是两个孩子,好像那个我最熟悉的儿子丢了”。聊起孩子,张培文的神色有些黯然。他是37岁来非洲的,当时儿子小学快毕业。那时候儿子跟他很亲,每个周末父子俩都会一起游泳。来了非洲以后,打电话很贵,网络也不方便,过了两三年,孩子基本上就不跟他交流了,到了高中以后,隔阂越来越大。“无法陪伴孩子成长,肯定有非常多的遗憾。”6月26日刚刚抵达刚果(金)的迪兹瓦矿业公司*委副书记韩光是个学工科的80后博士,也是个心思细腻的父亲。在他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zhouzixun.com/afhgx/4528.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