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朋友请客,地点在一家装修颇为考究的餐厅。点菜时,菜单上的一道“玉盘*瓜”引起了我的兴趣,一看图片,发现不就是拍*瓜嘛!
夏季的乡村里,随处可见*瓜的身影。房前屋后、小路边、田埂旁,甚至阳台上都有一株或者几株攀爬的藤蔓,努力地舒枝展叶。不过,乡亲们只是把种*瓜当成一种点缀,为了合理利用土地的“边角料”,自然也不用专门打理,更不必担心狂风暴雨,任由它们自由生长就行了。
*瓜长得野蛮,乡亲们的吃法也很粗犷。*瓜长到两扎长,两根手指粗细,这时候是最好吃的,顶花带刺地摘下,洗干净——或者直接往衣服上蹭几下,就可以开吃了。*瓜脆嫩、清甜,汁水丰富,好吃又解渴。手握*瓜送往嘴边“咔嚓”一口咬下,然后大口大口地嚼着。
在乡下,这是最常见的吃法。这种接地气的市侩姿态,是乡亲们表达对*瓜喜爱的最好方式。在北方一些地区,*瓜蘸酱早已成为一道家常名菜。虽然同样是生吃,加了“蘸酱”这道工序,*瓜勉强算是被认真对待了,多少挽回了一些颜面。
还有一种吃法就是拍*瓜。*瓜瓜皮清香、略带韧劲,中间的籽无味却饱含瓜汁,决定拍*瓜口感的,全在“拍”上面。先拍后切还是先切后拍,拍成多碎,切成多大,都关乎这道菜的味道。在众多菜品中,拍*瓜是最家常的。
我最喜欢吃的是奶奶做的拍*瓜。奶奶将刚从园子里摘来的*瓜洗净,放在案板上,手起刀落,只听“啪啪”两声,表面看来依旧完整的*瓜实则已经布满了裂纹。再把*瓜切成小块,如果仔细看,可以看到,每一小块*瓜上都留有裂痕。随后,奶奶把*瓜放入瓷盆中,然后轻巧地依次淋上各种调味品,醋和蒜末是必不可少的,有了这两味,拍*瓜顿时变得活色生香起来。有时,奶奶还会在里面放入一些芝麻酱或炸花生米,这种升级版的拍*瓜,味道更不必多说。每一小块*瓜都吸饱了酱汁,有滋有味,如果浸泡的时间过长,入口时会忍不住龇牙咧嘴——被酸到了。随即又感叹:这酸爽,够味儿!
一个开过饭馆的朋友告诉我,别看*瓜不起眼,却是点单率极高的一道菜,也是利润最高的一道菜。食客们点拍*瓜,图的就是开胃和清口。大鱼大肉吃多了未免生腻,但拍*瓜则像晨间的一缕清风,饮食界的一股“清流”,唤醒人们昏昏欲睡的胃。一盘拍*瓜,佐一碗清粥,真是提神醒脑,人生几何呀!
据说,后赵王朝时期,皇帝石勒指着一盘胡瓜问襄国郡守樊坦:“卿知此物何名?”石勒本是入塞的羯族人,十分反感人们称呼羯族人为胡人,故而明令禁止人们使用“胡”字。面对皇帝的明知故问,樊坦恭敬地回答:“紫案佳肴,银杯绿茶,金樽甘露,玉盘*瓜。”自此,胡瓜成了*瓜,*瓜也因此得名。
皇帝听后,满意地笑了。后人品着这道玉盘*瓜,也满意地笑了。(俊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