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及其依托的腹地构成完整的中国

上周和上上周我们分别分享了《丝绸之路沿线中国域内古都分布情况》和《丝绸之路沿线中国境内主要古都建都情况》。而本文主要分享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茶马古道这四条丝绸之路及其依托的腹地何以构成完整的中国?

中华民族凝聚力

中国历史上许多少数民族*权首领喜欢将祖先追溯到*帝。

东南越族自认是“禹之苗裔,夏后帝少康庶子”。

匈奴族“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十六国赫连夏称“皇祖姓姒(夏朝国姓)氏,从母姓为刘”。

匈奴族汉刘渊称刘邦是“我太祖”,刘秀是“我世祖”。

氐族前秦为“有扈氏(禹子)之苗裔”。

鲜卑族慕容氏直认“其先有熊氏(*帝)之苗裔”。

拓跋氏“自谓*帝之后”。

契丹族开始说“辽之先出自炎帝”,后来又说“辽为轩辕(即*帝)后”。

这都说明中华民族的前身炎*民族具有极强的民族凝聚力。

河西走廊顺利归入中国版图,使陆上丝绸之路由西汉*府的愿望成为现实。其能够纳入中国,即因匈奴地方*权浑邪王和休屠王对中原民族的仰慕,休屠王之子金日磾后来成为汉武帝重臣,成为托孤五大臣之一。西汉设置河西四郡后,休屠王王都盖臧城成为中国著名古都姑臧,演变为后来的凉州和现在的武威。

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使得中原王朝影响深入西域,西汉在汉匈战争取得主动地位后,西域36国(后来扩展为50多国)不战而成为中原王朝的大家庭成员,现在新疆域内众多古都城遗址都是汉唐时代的古国遗存。

东北地区、华北长城以外地区和西南地区基本都是沿袭这一过程,并入中华民族大家庭。

中国文化影响力

中华文化通过陆上、海上、草原丝路和茶马古道对外传播,对中国周边地区和世界都产生深远影响,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中华文化圈和儒家文化圈,这一地区除了中国外,还包括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琉球等地。

中日航线是海上丝路线路之一,唐朝僧人鉴真就是从中国古都扬州出发,6次东渡日本,弘传佛法,促进中日文化传播与交流。鉴真在日本逝世,日本人民称之为“天平之薨”,意思是他的成就足以代表日本天平时代文化的高峰。

东北地区是北方草原丝路主要起点之一。历史上,朝鲜半岛大部分地区在两汉时期、盛唐时期和蒙元时期都曾归属中国直接统治,而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的高句丽有近年建国历史,其早中期建都中国境内辽宁桓仁县的五女山城和吉林集安市国内城和丸都山城,这几座古都都已列入世界遗产。后来高句丽国迁都平壤,对朝鲜半岛文化产生直接影响,朝鲜直接进入中华文化圈。

从秦汉开始,越南北部就一直属于中国的交州,最初中国交州的州治就是中国古都之一广州市。后来广州与交州分立,越南首都河内才成为中国交州州治,直至五代南汉交州从中国分离,明成祖时又一度归属中国。这个经历完全可以想象出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化影响力之深远。

琉球虽然一直是中国藩属,因为仰慕中国文化,曾数度要求内属中国,但被中国婉拒。

中西交流渗透力

陆上、海上、草原丝路和茶马古道既是商旅贸易通道,更是古老中国对世界开放的桥梁。一方面,中华文化通过陆上、海上、草原丝路和茶马古道朝不同方向向世界传播,对世界其他地区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以及科举制度、四大发明、航海造船等都传播到欧洲,成为欧洲近代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源泉。

古代中国出口货物以丝绸和陶瓷为主,同时也引进了丰富的农作物。有人做过统计,在中国现有大田作物、蔬菜和水果等农作物中,至少有50余种来自国外。早在西汉,就从西域引进了水果葡萄和饲草苜蓿,现在凡是带有“西”、“胡”、“番”的农产品基本来自域外。

据统计,经由陆上丝路传入中国的域外作物主要有葡萄、苜蓿、石榴、胡豆(豌豆、蚕豆)、胡麻(芝麻)、胡瓜(*瓜)、胡蒜(大蒜)、胡桃(核桃)、胡荽(香菜)、胡椒、胡萝卜、菠菜、棉花、西瓜等。从海上丝路引进的农作物则有玉米、番薯、马铃薯、木薯、花生、向日葵、辣椒、番茄、菠萝、腰果、烟草等。

在古都城市建设中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外文化的互相影响比比皆是。如新疆域内古都城的中亚风格;东北古都城的俄罗斯风格,青藏高原上兼收中原地区和南亚次大陆风格后形成的藏传佛教建筑风格,等等。

此外,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于年6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开幕,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对“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进行世界遗产申报并获得成功,这也是我国第一个跨国联合申遗项目。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起于汉唐两京长安与洛阳,止于中亚地区七河地区,该遗产33处遗产点包括各个朝代和可汗王朝时期的古都、宫殿群、贸易居住点、佛教洞穴与寺庙、古道、驿站、关口、烽火台、长城、防御工事、古墓以及宗教建筑。

其中,整个项目中有22处遗产点在中国境内。比如河南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陕西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新疆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北庭故城等遗产点都直接与我国境内的古都相伴相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zhouzixun.com/afhzz/4262.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10